兰州小馆丨兰州人心尖尖上的20种甜

苍茫与甜腻、百炼钢与绕指柔。

如果不细细梳理,都不知道兰州有这么多百吃不厌的甜食。

或许是大西北自然环境的粗粝,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需要一口口甜美去撩动肠胃与心情,于是江浙的糕团、京津的银丝卷、兰州本土的醪糟、灰豆、糖油锅盔,一起构成了属于兰州人心尖尖上的甜。

1

以前牛奶是牛奶、醪糟是醪糟,可自从三十年前在西关十字枢纽站夜市上出现了第一碗牛奶鸡蛋醪糟,从此兰州人就惦记上了这一口儿。

它是夏夜一把烤腰子旁不动声色的香甜,是冬夜一扎啤酒后醒脑温胃的安抚。

2

香来自糯米,甜来自蜂蜜。无论是白粽还是蜜枣粽,在这里都不是特定节日的食物,它是兰州人在午间口味清爽的一餐,是伴着夕阳在回家路上随手买几个与至亲分享的甜蜜。

3

兰州最动人的画面之一,就是在街角小巷的传统甜食店门口,总能看到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热冬果。微甜的气息,飘在糖水中的银耳枸杞、在寒冷中飘散开的热气,以及路过时默默咽下的口水。

4

软儿梨成就了兰州最任性的夏天。以前只有在冬天才能享受它混合着冰碴子的甜,现在的它是冰封了整整两季的消暑美味,是荡漾在啤酒里最透心凉的果味冰块。

5

对于糖油糕,不要贪图数量,只享受那几口甜腻至极的粘稠。适可而止才最具诱惑。

6

或许是保持多年的习惯最终变成一份没有原因的小固执,不少兰州人平时总喜欢吃一碗黑芝麻汤圆,但到了元宵节,必须得排着长队去几个老字号的甜食店购买一袋袋元宵。

有人分不清汤圆和元宵的差别,其实一“包”一“滚”、一南一北,也正是兰州最撩人的所在——作为西部最早的移民城市,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乡音的外地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在保持着自己小习惯的同时,也共同组成了“兰州人”。

7

第一层是芝麻的脆香,第二层是糯米的清甜,第三层是豆沙的沙甜。不起眼的麻团深藏了所有的特质,只等你尝一口才会知晓它的好。

8

这不是沙琪玛,是老兰州解馋的“炸丝糕”。有多少身在外地的兰州孩子,心心念念的不是一碗牛大,而是这橙黄的一块。

硬核之处并非它的质感,而是里面的红绿丝,一口下去,分分钟带你回到“妈妈再揍我一次”的年纪。

9

吃三刀蜜之前,总会先数数是不是真的只有“三刀”,这是兰州吃货最后的倔强。小时候怎么吃都吃不够,现在估计不少人边吃边担心体重和血糖。

10

“银丝卷”这道京津小吃,60多年前跟着京菜老字号”悦宾楼”来到了兰州。白嫩的小模样、一丝一缕的小趣味、混合着小麦香的微甜,让兰州人一不小心就爱了几十年。

11

温婉的江浙小吃“糕团”,成了苍茫大西北最黏糯的一部分。

很多兰州孩子的记忆里,都会有老一辈在张掖路甜食店买糕团的画面。而小馆君最轻柔的回忆,就是陪着妈妈边听越剧,边吃各色的糕团。

口感上,糕团最初的平淡,和长时间咀嚼后的糯米香,几乎越吃越上瘾。也难怪60多年过去了,糕团和张掖路甜食店成了兰州人日常生活少不了的一部分。

微酸与糖,燕麦和凉开水。

甜胚子霸占了老兰州的记忆,甜胚子奶茶开始裹挟兰州90后的惦记。看起来简单直白,毫不细腻,但是甜胚子却用它独特的香甜浸润了兰州人的四季。

18

油光、滚烫、橙黄、绵密、香甜。想要吃一袋恰到好处的糖炒栗子,排着队等待二十分钟不算啥。就算吃着烫手烫嘴,也是属于糖炒栗子最值得回味的一刻。

19

蒸煮的红薯,总觉得没有烤的香。或许亲身经过炽热滚烫的加持,少了点水分却多了点纯粹,让清甜跃升了几个甜度。

如今想要吃烤红薯,你得往小巷和高校附近转悠。不管是旧烤箱还是大瓦罐,都有你久违的口舌记忆。

20

兰州人固执且直白的叫它“杏皮水”,而不是略文艺的“杏皮茶”。杏酸、杏香、杏甜,混合在一大杯里,就算你之前吃了一斤手抓、两把烤肉,也能被它瞬间消融了油腻。

版权所有@ 2022 嘉豪演绎庆典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15013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