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 不如爱在“浙”里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派出330多支医疗队、4.2万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因为同根,他们千里驰援不舍昼夜;因为同乡,我们倍感自豪时刻牵挂。央视新闻推出#我的同乡英雄#系列人物盘点,邀请他们来到聚光灯下,拍一组照片,用图像记录感动。

截至2月25日,

浙江派出2018名医疗队队员支援湖北,

分驻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武汉市光谷日海方舱医院、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

春风十里,

不如爱在“浙”里!

1

李兰娟:

我坚信,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

百折不挠,

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

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

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

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

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

更好地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

这次我来当一个医生,

尽快解除危重病人的痛苦。

1

郑霞:

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位患者,

因为病人就是我的家人。

金银潭医院7楼的ICU病房里,

主要是危重症患者,

他们年纪普遍偏大,

甚至还有80多岁的老人,

其中不少

原本就有脑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病,

即便普通肺炎,也容易导致病情凶险。

可救治难度再大,我和战友们

从来没有放弃任何一位患者,

因为病人,就是我的家人。

1

杨向红:

你们的孩子都小,我孩子大了,

出征武汉,我去!

印象最深的是

武汉四院一位36岁的医生,

在抗疫一线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

即使病情恶化,

他也一直很乐观,

多次表示康复后会第一时间捐献血浆。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精心治疗下,

他终于康复出院了。

出院时,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什么时间可以重上战场。

当然并不是每位病人都这么幸运。

有一位病人在最后时刻,

写下了“我的遗体捐给国家”的遗言,

令我泪目。

1

陆群:

失眠了,常睡到半夜醒来,

反复回想工作细节,

但是相信我们凯旋时,

我就能一觉睡到天亮了。

2月3日深夜,距离武汉首个方舱医院

启用还剩48小时,

站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前,

坚决地说了一句“不行”。

当时发现医院设计

还存在明显感染漏洞,

医护人员进入后将面临极大感染风险。

于是,连夜和专家们修改方案,

协助制订方舱医院制度、

人员进出流程图等,

改造完成后,这才放心了。

1

沈新:

看着自己胖胖的脸上的压痕,

由衷地觉得:

能自由呼吸,真好!

能帮助别人,真好!

摘下护目镜,

脱下防护服,取下N95口罩,

看着自己胖胖的脸上深深浅浅的压痕,

由衷地觉得:

能自由地呼吸,真好!

能看清前方,真好!

有能力帮助别人,真好!

套用小伙伴们的玩笑话,

此时的我是“脱水保鲜”,

但还是觉得很快乐!

快乐源自今天病房没有病人离世,

快乐源自

一起奋斗的战友都能平安下班……

1

单霞霞:

记得第一次穿防护服,

护目镜蒙上雾水看不清,

只能凭滴下汗水的缝隙

去操作打针。

除了日常的病患护理外,

我们还身兼数职,帮患者清洁、

烧水、喂饭等,甚至清理排泄物,

有时夜里四五点都还在忙碌着。

记得第一次上班4小时之后的状态,

缺氧让我头痛欲裂,

即使摘了帽子、口罩,

鼻梁、额部及耳后的皮肤还在紧绷状态。

1

李立斌:

有危险,我先上。

每天与危重症患者打交道,

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2月17日下午,

两位危重症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

我当即决定予以紧急气管插管治疗。

气管插管时,患者气道开放,

操作者距患者最近,感染风险也最高,

但我作为病区主任,必须以身作则,

通过规范操作,

给队员们以示范和信心。

最终在医护团队协助下,

顺利完成两例操作。

1

耿涛&何珊 夫妇:

我俩谁也不想留下,

于是干脆一起上一线,

刚结婚没有小孩,

工作起来没有后顾之忧。

疫情结束后,

我俩想回家看看家人,

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

如果可以的话也想度个蜜月。

虽然我们都在荆门,

却无法近距离接触,

想要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

1

吕芳芳:

人在一起叫聚会,

心在一起才叫团队,

勠力同心,战疫必胜。

2月12日下午抵达荆门,

要在短时间内,

把“一穷二白”的普通病房,

改造成重症监护病房。

心里咯噔一下,

但既然来了,就要创造条件迎难而上。

2月13日,不到24小时,

一个基本符合院感要求的ICU,

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拔地而起”。

加油!老乡

照顾好自己

盼早日凯旋

版权所有@ 2022 嘉豪演绎庆典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15013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