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吃秋”习俗
“吃秋”亦称“咬秋”,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的习俗。为什么要吃秋呢?一方面与夏老虎有关。旧时京城环境卫生差,各种疫病丛生,害病后体质瘦弱;酷暑时节气候酷热潮湿,人们常出现胸闷不适、四肢无力、出汗较多、精神萎靡、胃纳欠佳等症状,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另一方面民间又流传着“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的俗语。所以,为了顺利从夏季过渡到秋季,同时为严寒的冬季做准备,老北京就传承着“吃秋进补”的习俗。
吃秋,北京人不同的阶层人们有不同的吃法
一般中下层的百姓人家讲究“吃秋鲜儿”。他们认为吃新粮吃新的蔬果最富有营养。俗语曾有“去暑找黍,白露割谷”之说,入秋后各住户中的主妇们要尝鲜儿,常去购买新上市的玉米(即玉蜀黍)面、玉米渣、高粱米,新小麦磨成的白面,用这些新粮为老少一家人蒸制出美味的枣窝头、枣馒头、懒龙、花卷以及玉米渣粥、高粱米饭等花样主食,或者割点肉买点新上市的韭菜、茴香、小白菜制作出馋人的水饺、锅贴、菜团子、糊饼、馅盒子等。
家境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后常烹制红烧肉、红烧鱼、炖鸡鸭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佳肴来贴秋膘。而旧京的一些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演艺界名伶们的吃秋则非常讲究,常携家人或约好友下饭庄饭馆。聚餐,饮酒品尝名肴或吃北京风味的烤鸭烤肉涮肉等名吃。一些人还有手提着全聚德的烤鸭或水果等相互馈赠之俗。这些吃秋及送礼之俗曾是旧京街市及四合院一道市井秋景儿。
如今北京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了,饮食上大肉大鱼再不缺营养,人们在进入秋冬后,更需要多吃些蔬果、五谷杂粮平衡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