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起了水疱,竟然是糖尿病惹的祸
患者,男性,46 岁,因后颈和背部起了大小不等的水疱,同时伴有瘙痒和疼痛一周来院。水疱有时会自行消失,很快又会长起来。一开始患者并没有特别感觉,后面疼痛感越来越强烈,连穿衣和睡觉也会疼痛,因此来门诊就医。
医生经过检查后,发现水疱最小直径约 0.5cm,最大直径约 2cm,疱内为澄清透明液体。入院时血糖值 1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10%,确诊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性大疱病。
但是患者自己却表示很惊讶——自己压根没有出现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呀。
什么是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大疱病或糖尿病性大疱)是糖尿病患者自发形成的一种非炎症、大疱性疾病,是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以特异性皮肤病变为表现的并发症之一,比较少见,发病率仅为 1%。
糖尿病性大疱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大疱通常位于肢体末端皮肤表面,渐发展至全身多处, 尤其以前臂和手腕、双足等处明显。水疱小而透明, 大小不等,约 0.5 cm x 0.5 cm,壁薄紧张清亮,周围多无红晕,疱液澄清,偶见血性及脓性疤液。水疱突出皮肤表面, 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 也可为不规则形, 常分批出现,可融合成片。
水疱进展较快, 如果处理不及时可继发感染, 甚至导致败血症,因此早期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性大疱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性大疱病的发生一般有较长的糖尿病病史,且伴有血管神经病变 40 岁以上患者。
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专家推测和下列因素有关:
(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基础,高血糖时细胞肌醇代谢异常,山梨醇代谢活跃,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2)外周神经营养障碍,营养不良导致皮肤代谢异常,基底细胞的变性和表皮细胞溶解坏死,皮肤结构发生改变而出现水疱;
(3)肾脏病变,钙镁离子平衡失调,多见于糖尿病尿毒症,导致皮肤结构脆弱,在紫外线、受热、摩擦等物理损伤后激发皮肤分离形成水疱。
水疱可以自行挑破吗?
如果水疱较小,尽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保持水疱清洁, 避免外刺激因素,让疱内液体自行吸收痊愈。
如果水疱较大, 可在血糖稳定的前提下,用碘伏消毒水疱表面及周围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用无菌纱布覆盖。
如果水疱已破溃渗液、形成溃疡或继发感染, 用无菌剪剪除多余皮肤组织, 清理分泌物及脓液,同时认真观察渗出液的性质,判断是否有感染迹象。每日用灭菌水加温后清洗创面,消毒换药,红外线照射。
得了糖尿病性大疱病怎么办?
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知识不了解,见全身水泡迁延不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或是因为对疾病不够重视,而自行挑破水疱,导致病情加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给予正确的健康宣教,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2. 衣物选择。患者在选择衣物时尽量以柔软、舒适、棉质、宽松衣裤、袜子为主,避免反复摩擦,刺激水疱。床铺应保持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受潮、污染的被套、床单,定期清洁消毒。
3. 定时修剪指甲,避免抓破水疱造成感染。
4. 饮食以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饮食为主,并且要做到粗细搭配;少食油腻、油炸等食品,禁辛辣刺激食物; 保证营养的供给,促进组织修复。
5. 积极控制血糖,测血糖三餐前和睡前,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这样避免血糖过高及波动而影响皮肤创面愈合,诱发感染。
如何预防糖尿病性大疱病?
1. 通过糖尿病的「五驾马车」,通过严格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 使用降糖药物等方式, 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血糖波动, 出现严重高、低血糖诱发其他应急事件。
2. 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调节血脂、控制血压, 合并糖尿病肾病水肿者注意利尿、消肿、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 使全身状况改善, 纠正病变部位的代谢紊乱, 加强神经营养,利于皮肤损害的改善。
3. 预防导致皮肤水疱的各种不利因素, 避免外伤。鞋袜要合脚, 严禁热水洗脚, 避免使用热水袋取暖。
4. 卧床患者要注意减轻局部长期受压, 避免刺激, 保持皮肤、床单的清洁干燥。 生活不能自理者加强基础护理, 定时翻身。同时注意避免光照射。
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大疱后应妥善处理,避免水疱破溃、感染,导致迁延不愈,甚至出现糖尿病肢端坏疽。进行预防性护理, 是预防发生糖尿病性大疱最有效的办法。